【卡車之家 原創】如果中國司機有夢中情車,沃爾沃VN系列一定會是其中之一,既有著優雅、柔美的外觀,又有舒適的駕乘和休息空間,同時機械素質又是一流,很難讓人拒絕。
不過沃爾沃卡車在美國市場的表現,并不是我們想象中一帆風順,甚至算得上坎坷,幾乎花費半個世紀才在美國成為中流。恰逢今年沃爾沃VN系列的25歲生日,我們就一起來看看,沃爾沃卡車在美國大致情況吧。
沃爾沃PV444 約1950年攝于加利福尼亞
二戰后不久,一家瑞典汽車生產廠商在美國獲得了極大的成功,甚至成為了美國西部地區第二受歡迎的進口汽車品牌,賺了一大票美金,這個品牌就是沃爾沃。當時沃爾沃的家底并不厚實,甚至可以說是比較窮,所以看到美國買家的強大購買力后,沃爾沃決定順勢而為把卡車帶進美國,謀求更大市場。
沃爾沃泰坦
生產于1959年至1968年的GMC Crackerbox
當時沃爾沃卡車雖有泰坦等知名產品,但其實不符合美國市場需求(平頭/可翻轉駕駛室沃爾沃在1962年才出現),因為當時美國許多州和今天的我國以及歐洲相似,對整車長度是有限制的,所以車頭都盡可能做短,出現了駕駛室像盒子一樣扁平的所謂政策車,長途運輸的車輛還可以在掛車下裝個柜子給駕駛員休息。
在這種背景下,開發全新的車型就被沃爾沃提上了日程。大概是因為成本原因,沃爾沃并不打算自己設計新駕駛室,而是把開發任務交給了當時的瑞典Nyström車身公司(后來被沃爾沃接管)。沃爾沃的要求很高:駕駛室要盡可能短,臥鋪也要窄一些,以方便用戶能在法規允許的前提下,裝更多的貨物。要知道,當時歐洲并無平頭車,所以開發難度是前所未有的。
沃爾沃Titan TIPTOP
不久后,符合美國市場需求的第一批量產車開發成功,隨即被送到美國本土進行測試。遺憾的是,當測試進行到最后一刻被放棄了。理由是沃爾沃當時的管理層認為新產品的準備還不夠充分,成功的概率很低,開拓美國市場的宏偉計劃也在此停止。不過開發出來的產品并沒有被浪費,而是被用于開拓歐洲市場了。
直到1962年(也有一說是1964年),沃爾沃首款平頭駕駛室的量產車——L4751 Raske TIPTOP才正式誕生。雖然這款設計超前的車并沒有引爆當時的市場,但卻為沃爾沃積攢了寶貴的平頭車發展經驗。1965年,在L4751基礎上升級而來的沃爾沃F88系列獲得了歐洲用戶高度認可,為再次征戰美國市場提供了條件。
沃爾沃F86
1970年,沃爾沃卡車重返美國市場,當時銷售的沃爾沃F86也是L4751的改進型之一。雖然產品力不俗,在歐洲廣受歡迎,但沃爾沃在美國市場并沒有就此迎來好日子。
沃爾沃 WIA64
沃爾沃 WIA64內飾
與在歐洲的處境不同,初來乍到的沃爾沃其實一直沒有得到美國用戶的信任,這種狀況直到1990年后才開始好轉。這其中發生兩件非常重要的事情,就是收購1981年破產的美國懷特卡車公司,并在1988年與通用卡車部門組建合資公司,這些合作使沃爾沃獲得了大量商業資源和產品開發經驗。后期推出了沃爾沃 WIA64就是一款非常有代表性的產品,采用的是懷特公司設計的駕駛室。
第一代沃爾沃VN
有了前期的經驗積累,沃爾沃卡車在美國市場的發展日益明朗,業績蒸蒸日上,開發新產品也有了資金支持。1996年,完全屬于沃爾沃開發的長頭車終于亮相,它就是VN系列。
和以往產品“坎坷”的市場經歷不同,新車一亮相就通過優雅的外觀、優異的空氣動力學、精致的細節表現等項目獲得了美國用戶青睞。獨特得傾斜式引擎蓋設計還影響了后來部分美國卡車發展。
第二代沃爾沃VN 生產于2012年至2017年
沃爾沃VNL
沃爾沃VNR
沃爾沃VNX
如今市面上銷售的沃爾沃VN系列已是第三代產品,于2017年正式上市。相較于之前,這一代車型的布局更加完善,應用場景也更加細分化。共有VNL(長途運輸)、VNR(區域運輸)、VNX(野地和重貨運輸)和VHD系列工程車等產品可選。
同時舒適性也有了顯著的提升,以高配車VNL760為例,不僅空間巨大,你還能在車上找到任何能想到的舒適性配置,立式冰箱、液晶電視、微波爐、駐車空調、大尺寸天窗等等。如果你覺得空間不夠還能選擇VNL860,空間比VNL760更大,當然售價也很貴,達到300萬人民幣。
沃爾沃VT880
沃爾沃還在美國還在2005年推出過美式風格的VT880系列,擁有大量鍍鉻和棱角分明的發動機蓋及中網,但沒有受到廣泛認可。事實上,美國的企業主更喜歡流線型設計的長頭車,選擇棱角分明美式長頭車的更多是個體戶,市場占比小,而且相比于本土品牌美式長頭,沃爾沃VT系列也缺乏情懷支撐。
為了滿足當地市場需求,沃爾沃VN系列還大量應用了美國本土化的裝備,車輛除了裝配自家的動力鏈,還廣泛應用了康明斯發動機和伊頓富勒變速箱的配置。
● 編后語:
時至今日,沃爾沃VN系列已經成為了美國市場的主流產品,深得物流用戶們的喜愛,來自歐洲的移民更是如此。沃爾沃卡車在美國的經歷也告訴我們,有時候退一步未必是失敗,而是為了更好地前行。(文/李海賢)